首届CCF数字医学学术年会邀你探讨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医学” | CCF DMS
首届CCF数字医学学术年会(DMS2023)将围绕计算机辅助手术、医学大模型、医学图像智能分析等方向,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医学前沿。诚邀您报名参会,共同推动数字医学领域的创新与进步!
迎接数字医学的新时代!首届CCF数字医学学术年会(CCF Digital Medicine Symposium,DMS)将于2023年12月15日-17日在苏州CCF业务总部召开。由CCF主办,CCF数字医学分会承办的DMS2023,将为您呈现一场计算机辅助手术、医学大模型、医学图像智能分析等研究前沿的学术盛宴,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搭建一个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探讨数字医学的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及未来挑战,共同推动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中的发展和创新。
诚挚邀请各位数字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学术精英和创新者,共同参与首届CCF数字医学学术年会DMS2023。让我们携手开启数字医学的未来之门,共同见证数字医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辉煌发展!
首届CCF数字医学学术年会DMS2023
时间:2023年12月16日-17日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相融路600号
主题: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医学
欢迎扫码了解详情,报名参会
报名链接:https://ccf.org.cn/DMS2023
大会简介
DMS2023将于2023年12月16日-17日在苏州CCF业务总部举行,由CCF主办,CCF数字医学分会承办。CCF数字医学分会是CCF旗下首个与医学相关的行业分会,首届主任委员由复旦大学宋志坚教授担任,分会的常委和执委均来自数字医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和资深从业人员。
本次大会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医学”为主题,将围绕医学图像智能分析、计算机辅助手术以及医学大模型等研究前沿,探讨数字医学的发展现状、应用前景及未来挑战,旨在为本领域的研究人员搭建一个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共同推动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中的发展和创新。本次大会已邀请到赵沁平(CCF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朱美芳(中国科学院院士)等重磅嘉宾。
DMS2023旨在汇聚数字医学领域的专业人士、学术精英和创新者,共同深入研讨当前最前沿、最具前瞻性的技术和趋势。大会诚挚邀请数字医学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参会,共同开启数字医学的未来之门,见证数字医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辉煌发展!
会议安排
2023年12月15日 | ||
会议注册 | ||
2023年12月16日 上午 | ||
大会报告 | ||
时间 | 专题 | 特邀嘉宾 |
9:00- 12:00 | 特邀报告 | 朱美芳(东华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 |
田 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 ||
周少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
张道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王满宁(复旦大学) | ||
2023年12月16日 下午 专题论坛 | ||
13:00- 17:00 | 分论坛一:计算机辅助手术 论坛主席:李 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
特邀报告 | 郑国焱(上海交通大学) | |
姜春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 ||
陈欣荣(复旦大学) | ||
陆豪健(浙江大学) | ||
秦岩丁(南开大学) | ||
陆波(苏州大学) | ||
13:00- 17:00 | 分论坛二:医学大模型 论坛主席:王 宇(鹏城实验室) | |
特邀报告 | 何怡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 |
夏 勇(西北工业大学) | ||
王昊奋(同济大学) | ||
张 彤(鹏城实验室) | ||
刘鸣谦(卫宁健康) | ||
张肖男(百度) | ||
2023年12月17日 上午 专题论坛 | ||
09:00- 12:00 | 分论坛三:医学图像智能分析 论坛主席:吴 健(浙江大学) | |
特邀报告 | 刘成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
史勇红(复旦大学) | ||
王 妍(华东师范大学) | ||
谢伟迪(上海交通大学) | ||
张轶哲(南京理工大学) | ||
吴 健(浙江大学) | ||
09:00- 12:00 | 青年论坛及颁奖 |
活动嘉宾
赵沁平
赵沁平,CCF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作为我国虚拟现实领域的一位开拓者,多年来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进行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研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基于广域专用计算机网络的可支持异地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的支撑环境;主持研制了分布交互仿真应用程序开发与运行平台和我国第一个实时三维图形平台;基于上述成果组织开发了若干有影响力的虚拟现实应用系统。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0项。培养博士70余名,硕士百余名。
宋志坚
宋志坚,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复旦大学数字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MICCAI重点实验室主任、CCF数字医学分会主任等职务。宋志坚同志长期从事医学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手术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创新及高科技产品的研制工作。近年来在计算机辅助手术、医学图像智能诊断和大数据分析、视觉跟踪与空间定位领域取得突出成绩。提出系列智能诊断与手术导航的新理论、新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外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顶级国际会议论文16篇,专著1部,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2项,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2项。曾先后获得以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为代表的4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主持研制Excelim-04/116/118系列型号神经导航和Spine Nav型脊柱导航等高新技术产品,并在国内外推广使用,产品已进入欧、亚、非洲市场,成功开展导航手术7万余例。为我国医疗装备的技术创新及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做出了贡献。
朱美芳
朱美芳,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纤维材料专家。现任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副理事长、《Advanced Fiber Materials》主编等职位。长期从事纤维材料的功能化、智能化、绿色化和高性能化研究,承担完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编著10余部专著(章节),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0余件,受邀请做报告100余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上海市科技精英、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青年创新奖等奖励和荣誉。
报告题目:《有机无机杂化光纤与智慧医疗》
报告摘要:纤维新材料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5G、生物医药等未来产业的基础!从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发展到航空航天、能源军工使用的具有指定特性和高性能的合成纤维,纤维与人类社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今,随着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纤维科学已经成长为一个多学科的研究前沿,旨在开发多功能、高性能、智能与可持续的纤维材料。同时,纤维技术也成为影响和引导现代工业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部分。纤维材料显示出其作为智能和高功能材料的巨大潜力。该报告将对纤维材料及其发展历程进行介绍,分享团队将凝胶光纤和杂化光纤用于智慧医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报告也将对纤维材料在其他多个领域的应用前景、面临挑战和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田捷
田捷,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Fellow of IEEE、IAMBE、SPIE、IAMBE、AIMBE、IAPR,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7年获教育部长江学者,作为第一完成人在2002年和2004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010年和2012年两次获得国家发明奖,并于2012年获得何梁何利奖,2017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连续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和Elsevier医学科学高被引学者榜单(Google H因子108),2006和2011年两次任科技部国家基础研究九七三项目首席,2012和2020年两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部委推荐重大科学仪器设备项目,是 IEEE TMI(生物医学成像)、TBE(生物医学工程)、JBHI(生物医学与信息)、eBioMedicine等多种国际期刋编委,AAAS、IEEE、SPIE、IAMBE、AIMBE、OSA、ISMRM和IAPR Fellow。担任中国医师协会临床精准医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子影像与人工智能专委会主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人工智能专委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数字医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图学会副理事长。
报告题目:《基于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的影像组学及其临床应用》
报告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医学影像大数据的急剧增长,其在肿瘤可视化和量化评估方面形成了典型临床应用。基于人工智能结合分子影像可以实现肿瘤分子细胞水平的精准量化,术中定位肿瘤的边界和微小病灶,并人工智能结合现有医学影像大数据(CT、MRI、PET、超声等图像),可以量化肿瘤分子细胞水平的信息,进而辅助肿瘤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预后预测。本报告主要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肿瘤量化评估中的典型应用进行介绍。
周少华
周少华博士, Fellow of AIMBE、IAMBE、IEEE、MICCAI、NAI,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执行院长、医学影像智能与机器人(MIRACLE)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医学影像的研究创新、应用落地及学术服务。(i)研究创新:在医学影像领域,率先开展“机器学习+知识模型”的系统性研究,探索标注高效、通用学习、知识融合的三条途径,以解决“大任务、小数据”的挑战。发表280余篇学术论文和章节,撰编学术专著8本。(ii)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