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代之问到破题之道和未来之约,梅宏院士为第三届数字化发展大会致开幕辞
编者按:
4月17日,第三届数字化发展大会暨数字经济高端峰会在上海盛大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和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商创院)联合主办。
CCF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致开幕辞。以下为梅宏院士致辞稿原文:
烟花三月,季春时节,我们相聚于江南黄浦江畔,共同迎来第三届数字化发展大会暨CCF数字经济50人论坛高端峰会。首先,我谨代表CCF中国数字经济50人论坛,向莅临现场的各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同仁致以诚挚谢意!我也想利用这个机会,和大家讨论三个问题。
一是数字化转型何以重塑未来?我理解,这是一个“时代之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范式革命,甚至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一次对工业社会的革命。数字化转型不再局限于商业、事务层面,而是向对工业文明底层逻辑进行颠覆性重构演进。这场变革将会全方位重构生产要素、生产关系与产业生态,本质上是思维方式与价值创造模式的升维跃迁。就数字经济发展而言,产业数字化正在成为主战场。在全球产业链加速解构重组的当下,数字化转型呈现出若干重要特征,诸如: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与传统的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相比,具有其独特性。无论从数据价值释放的“本体论”视角,还是数据赋能的“方法论”视角,均需要广泛深入的探索和实践,数字经济时代的“生产函数”也面临新的定义;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AI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提供了处理分析海量多模数据的高效的自动化手段,“从数据出智能”催生了全新的数据和AI产业形态;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泛在计算模式开启物理世界的数字映像构建时代,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深度耦合,“数实共生”,将改写经济社会运行规则。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正是从时代大势认知和把握的高度,做出的对“信息化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
传统产业理论框架可能已难以解开数字经济的方程式。我们需要跨越工业文明的认知边界,从面向封闭环境、追求确定性的机械思维模式转向面向开放环境、与不确定性共存的互联网思维模式,从数字文明视角重构发展范式。我们需要认识到,这是一场变革,数字化转型并非选择题,而是时代的必答题;不是局部的修补改良,而是系统性重构;不仅关乎技术应用,更在于理念认知的升华。
二是长三角如何勇于担当并率先探索实践?我认为,这是我国转型发展的“破题之道”。
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的“创新极”与“增长极”,在以数字化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肩负着历史使命。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高质量改革开放的时代,长三角更应该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在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上开创新路,垂范全国乃至世界!而上海,正是长三角的龙头!我想,这也是CCF数字经济50人论坛移师上海,将其高端峰会和“长三角商创院”的数字化发展大会合并举行的重要原因之一。希望这个“强-强”合作形成的平台,通过产学研跨界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发表理论成果,展示实践案例,凝练群体智慧,能够为上海进而长三角的数字化发展,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贡献“学者建言”和“最佳实践”。长三角率先探索实践,积极探寻数字化转型的破题之道,是长三角在新时代的责任担当。
本届大会以“数字化转型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主题,紧扣前沿,精心设置了四大主题板块,涵盖从 AI 驱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数据要素治理工程体系,到数字时代治理与大模型赋能应用等内容,议程紧密围绕技术创新与产业重构展开,多位重量级嘉宾将带来一场汇聚理论、方法和实践成果分享的饕餮盛宴,这无疑也是对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数字化转型实践的一次检阅。
国家数据局《“数据要素 ×” 三年行动计划》旨在让数据从“资源”转化为“资产”,从“沉睡”走向“流通”。长三角正积极开展工业数据空间、跨境数据流动试点等创新实践,有望为全国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树立样板。
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处于应用探索的早期阶段。本次大会特别设立“AI大模型论坛”,深入探讨如何借助AI推动制造业全链条升级;“数字贸易论坛”则聚焦跨境数据流动与规则对接,助力中国企业在全球数字贸易中的获取新优势。
数字化转型需要“政产学研用”协同发力。本次大会,腾讯、京东、科大讯飞等30余家领军企业将与院士专家齐聚一堂,共商解决方案;《企业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等成果的发布,也将为企业转型提供精准指引。
三是如何戮力同心,共绘数字中国新蓝图?我想,这是我们的“未来之约”。
各位同仁,数字化转型是一场目前尚看不到终点的长征。需要顶层设计的智慧,也需要理论和实践双轮驱动的探索和创新,更需要生态共建的开放胸怀。CCF数字经济50人论坛一直以搭建交流平台,汇聚群体智慧为使命,希望为国家和地方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制定建言献策。过去三年,我们围绕数据要素市场建设、数字资源体系等议题展开研讨,产出了一批成果,很多被政府决策时采纳或参考。今天,我们汇聚于上海,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借助上海和长三角的场景和实践,继续探索推进全面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方法和路径。
当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路远且阻,在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在观念、制度、管理、技术、人才等方面面临系列挑战,而其中观念上的转变是最核心最关键的。自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正式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起,迄今已进入第十年,其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国家数据局的成立更是为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应该说,十年来,成果显著,但是从高标准要求,推进效率和质量均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这里我也想分享三个“一”。
一是一个感受:数据共享开放似有倒退的迹象。2015年,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对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有具体规划。但随着数据的重要地位作用越来越被强调,加上相关法律的实施,数据共享的意愿有走低倾向,公共数据开放进展甚微。从国际视角看,数据跨境流动也出现趋严的倾向。这个问题如何破解?
二是一个疑问: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是否是唯一路径?公共数据作为社会数据的粘合剂甚至催化剂,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其开放运营对于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纷纷成立数据集团承接授权运营任务,然而这些新机构技术能力不足,其体制机制也不利于创新。如何激发并充分利用来自民间的创新活力是一个重要挑战。
三是一个建议:数据基础设施建设需首先统一概念术语定义。国家数据局正在推进我国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很有必要。当前数据基础设施仍属于探索期,技术路线尚有待收敛。现阶段有必要结合国际现行技术体系及趋势,给出权威统一的术语定义体系并加强宣贯,避免概念差异带来的认知差异,引导行业同向同行。
我所分享的三个“一”仅仅是众多现存问题中的点滴,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实践,探索解决之道。未来的数字中国建设,需要我们群策群力的贡献。我相信,一切问题和困难均是过程,是我们迈向目标必须经历的体验!
最后,预祝本届大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