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CC | 类脑——探索人工智能新路径
CNCC2024
论坛简介:
第五届神经形态计算论坛
举办时间:10月24日13:30-17:30
地点:夏苑-谐奇趣西角楼一楼
注:如有变动,请以官网(https://ccf.org.cn/cncc2024)最终信息为准
瞄准脑科学与类脑计算学科国际前沿,围绕我国脑科学与类脑计算战略发展需求,针对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全脑神经联接、类脑模型与算法、脑机交互、类脑计算芯片等,按照从神经机理、芯片实现和计算系统研究的逻辑顺序,本论坛全方位讨论脑与类脑研究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路线,旨在集智推动我国该领域的发展。
论坛日程
论坛主席及嘉宾介绍
论坛主席
黄铁军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多媒体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理事长、创始院长(2018-2023)
主要研究方向为视觉信息处理和类脑智能,发明了脉冲连续摄影原理和超高速视觉芯片、相机和系统,曾获2017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2012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突出贡献奖,2022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杰出贡献奖,2024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评审团嘉许金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和中国电子学会会士。
报告题目:类脑计算:进展与思考
摘要:结构决定功能,强大的生物智能,是精巧的生物大脑及神经系统和生物体的综合表现。采用最新深度神经网络的无人机,智能水平也远不及小小的苍蝇,就是因为今天的人工神经网络的结构复杂度还远不如生物大脑。目前深度学习采用“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方式取得了很大成功,不少人认为这就是通往AGI(人工通用智能)的道路。报告人认为,大模型的确可以逼近甚至超越人类的认知智能,但是仍然局限在人类语言等“人类数据”范畴内,仅仅利用大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训练,而不是像生物那样直接感知探索复杂物理环境,就无法获得实际体验才能获得的体验性常识,也就不能实现苍蝇飞行或人类直觉那样的生物智能。人工智能下一步要发给更强大的感知智能,可行方法是构建和生物具有相同神经结构和信息处理机制的神经形态系统,借鉴大脑神经网络结构和信息表达处理机制,构造逼近生物神经网络的器件、芯片和系统,通过结构仿脑实现功能类脑,通过光电器件替代有机神经系统实行性能超脑,实现功能类人、性能超人的AGI。
论坛讲者
陈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