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上了一门课”?核心永远是“人”|FCES
FCES分论坛:重新定义什么叫“上了一门课”
传统上,“上了一门课”在形式上意味着每周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相遇2~3个小时,持续12~18周。但疫情中的全国在线教学实践打破常规,重新定义了“上了一门课”。7月19日,2020 CCF未来计算机教育峰会(FCES 2020)分论坛“重新定义什么叫‘上了一门课’”邀请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马少平,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文益民,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翁恺,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贺利坚,北京大学瑞声慕课讲席教授李晓明等5位嘉宾就此话题进行了分享。
讲,还是不讲?在两极中寻找落点
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模式存在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按课表上课,全程视频上课,不得迟到早退;另一种是按课表时间开始上课,无视频,不“讲”课。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 翁恺
浙江大学在今年的春季学期,所有课程都采用了直播授课的形式,也就是第一种极端模式。翁恺表示,做出这个决定有很多考量,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从学生的角度看,录播形式的慕课要求学生具有自主把控学习节奏和路径的能力,更适合学习习惯比较好的学生,而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二是从老师的角度看,有开慕课经验的老师数量有限,而直播课的技术要求比较低,培训所有老师通过直播授课相对比较容易。三是直播具有上课的仪式感。浙大将独有的上、下课铃声嵌入线上教学中,也是为了增强学生上课的仪式感。四是学生对录播和直播的期望值不同。学生对直播授课质量的期望值较低,可以理解直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而对录播课的授课质量期待很高,无疑会给老师们带来很大压力。
北京大学瑞声慕课讲席教授 李晓明
李晓明则尝试用第二种极端模式进行教学,以一周时间为基准,课前发放学习指南和材料,学生自主学习;课表时间,师生通过微信群进行讨论;课后,再完成并上交作业。在李晓明的课堂上, 学习内容一点都没打折扣,与学生的互动也更多。
“线上课堂留下来的痕迹很有意思”,李晓明表示,“当然,这种教学方法未必适合别的课。”通过实践发现,在两种极端线上教学模式之间展开了一个空间,老师们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落脚点”。
线上,还是线下?需把握各自优势
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的利弊探讨,是在线教学永恒的话题。疫情期间,更引发老师们的思考。
翁恺表示,相比于线下课程,在线课程有两个重要的优势:一是学生能掌握自主的学习节奏。可以随时地进行倍速播放、暂停和回放。二是在线作业非常有效。此前,老师们第一星期布置作业,第二星期收作业批改,第三星期才能反馈给学生。而本学期的在线教育逼着老师们把所有作业都在网上进行,在线作业随时交、随时批,随时看到结果,时效性远远高于纸质作业。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马少平
马少平结合本科生课程《人工智能导论》的教学实践,探讨了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的利与弊。
传统实体课堂最大的优势在于,师生之间有面对面的交流,能通过眼神、身体语言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实时反馈,此外,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课下交流。相比之下,网络课堂虽然能通过视频“见面”,但交流效果却打了折扣。
而实体课堂的不足有四方面。第一,实体课堂是一次性的,在没有录制视频的情况下,就不能反复听。第二,现阶段的实体课堂,普遍采用PPT+激光笔的形式,很难有效利用随讲随写的板书形式。尽管教室中也会同时配备黑板,但如何将PPT和黑板结合,却是不小的难题。第三,对于上百人的大课来说,如果坐在大教室的两边或后排,对学生来说,课堂效果都受到影响。第四,大型实体课堂也很难进行随堂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