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庸:CCF以会员为中心 搭建协同交流平台
CCF是以会员为中心的社团,会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可信交流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与CCF的故事,其实就是CCF活动以及与会员相互交流过程中一串串值得纪念的故事。我2009年创建了学者社交网络,为会员更有效地开展活动搭起了平台,也成为我与CCF故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
结缘CCF,相伴前行
我与CCF有一个较长的故事。
我1981年考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大学毕业后懵懵懂懂的来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当上了一名大学教师。当时我所在教研室的老师基本上都是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名校前辈,学术思想很活跃。前辈们带领我参加了计算机学会的活动,我有幸参加了第一届国际青年计算机会议(ICYCS'89)和全国数据库学会会议(NDBC1990)。
大约是在1986年,我收到一张盖有中国计算机学会钢印公章的“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证”,编号是“湘0398”。
从此开启了我与CCF的相伴前行……
2003年当选为YOCSEF创建主席;
2004年当选为CCF第8届理事;
2006年负责承办第23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
2010年作为主要发起人参与了协同计算专业委员会筹建;
2012年参与筹备CCF广州分部,并负责组织了成立大会和首次换届工作(2015);
2013年被推选为首批杰出会员;
此外,还参与了CCF青年工作委员会、出版工委、CNCC技术论坛、CCF走进高校等社会服务工作。先后获CCF YOCSEF广州特别贡献奖、CCF广州分部杰出贡献奖,CCF协同计算杰出贡献奖和CCF杰出演讲者等荣誉。
创建YOCSEF广州,搭起青年计算机学者交流平台,共同成长
说到我与CCF,最值得讲述的是我与YOCSEF广州的故事。2002年夏,当时我担任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与时任CCF副秘书长杜子德商议发起YOCSEF广州分论坛。经过一段时间的邮件沟通,筹备工作基本完成,子德决定专程飞往广州现场考察。那天我约臧根林开车一起去接子德,那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根林当时已是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了,我邀请他参与一起YOCSEF创建工作,根林欣然答应。YOCSEF广州成立大会终于在“萨斯防控”结束之后的2003年7月在广东科学馆成功举行,马华东代表总部主持了首届执行机构的选举,会上我当选为首届主席。
YOCSEF广州的成立,不仅为广东地区的青年计算机工作者提供了链接,还为广东地区青年计算机学者融入全国计算机大家庭提供了平台。分论坛成立18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许多国家和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高校领导、企业领军人才。一批又一批AC委员将青春留在这里,我与许多早期主席,例如韩国强、刘财兴、臧根林等都相继成为荣誉委员。但是广州分论坛的传统是老委员们“离岗不离群“,成为广州分论坛保持活力和凝聚力的坚强后盾。自从2016以来,在杨育斌、黄书强、柯晓华、郝天永、王昌栋年度主席带领下连续5年获全国优秀分论坛。
2018年,YOCSEF广州在“十五周年庆典”上,我和第8任主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阳爱民教授同获“YOCSEF广州15周年特别贡献奖”。YOCSEF广州已成为了我的一个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