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CSEF
于2005年11月25日(星期五)14:00-17:30
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关村教学大楼S102教室
举行报告会,敬请光临
报告会主题
多核处理器技术
程 序
13:30 签到
14:00 报告会开始
执行主席:孟 丹 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YOCSEF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执行主席:于 戈 博士。东北大学教授
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
特邀讲者:程 旭 博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
国家“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项总体组专家
演讲题目:多核处理器与异构多核系统芯片
特邀讲者:张民选 博士。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工程与工艺专委会主任
演讲题目:高性能多核微处理器研究进展
特邀讲者:唐志敏 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演讲题目:后主频时代的处理器体系结构
参加人员: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人士、研究生、媒体、其他有兴趣者
费用:CCF会员(凭会员证)和特邀者免费,非会员50元(学生:20元,可现场交费)。
Email:ccfad@ict.ac.cn; Tel: (010)62562503; Fax:6252 7485
多核处理器技术
多核处理器(multicore processor)技术正在崛起,通过在一块芯片上集成多个计算内核,从而具备多种功能和特性,形成具有超强计算能力的芯片,是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方向之一。全球各大知名厂商正在积极开发相关产品,我国有关部门和研发单位也非常重视该项技术的开发和产品的研制。本次报告会特别邀请在计算机系统结构上取得突出成果的著名学者和专家就多核处理器技术进展状况、关键技术、最新产品动态,以及我国的发展战略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
执行主席 孟 丹
博士。YOCSEF学术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所长助理。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集群与网格计算。近年来主要参加曙光系列国产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工作,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执行主席 于 戈
博士。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数据库专委副主任委员、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副主任委员。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信息学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数据库理论与技术、分布与并行式系统、嵌入式软件等。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两项。近年来,出版专著4部、译著2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特邀讲者 程 旭
博士。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北京大学微处理器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863计划”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专项总体组专家。曾任YOCSEF委员。领导研发中心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种支持32位和16位两套完整指令系统的微处理器。负责完成的研究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
报告提要:当前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们有能力在单一晶片上集成10亿颗晶体管,从而使在单芯片上集成多个CPU核成为现实。报告将从应用需求和计算机演化的历史出发,阐述同构多核处理器和异构多核系统芯片产生的必然性,并着重分析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特邀讲者 张民选
博士。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微电子方向总设计师,负责高性能通用处理器的设计。兼任计算机学会理事、工程与工艺专委会主任、湖南省计算机用户协会副理事长、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宇航学会会员。长期从事高性能超级计算机和微处理器的研制。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系统结构、工程实现、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
报告提要: 主要介绍当今国际上学术界、工业界在多核微处理器方面的研究动态和多核微处理器的关键技术,并谈谈对发展我国多核微处理器的个人看法。
特邀讲者 唐志敏
博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并行计算、芯片设计等,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863计划课题的研究工作,担任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研制”的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外重要刊物或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曾获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和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报告提要:分析了半导体工艺技术持续进步和应用需求不断发展对高性能处理器设计提出的严峻挑战,结合现代高性能微处理器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片上并行处理和可重构体系结构将成为未来处理芯片主流结构的基本观点,并介绍了国际上研究中的几种新型体系结构的处理芯片。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