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
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YOCSEF
于2010年8月20日(星期五) 14:00-17:00在
清华大学 FIT 多功能厅
举行报告会,敬请光临
报告会主题
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泄露与保护
议 程
13:30 签到
14:00 报告会开始
特邀讲者:杜跃进 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所 所长
演讲主题:互联网数据窃取威胁
特邀讲者:吕 琴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 助理教授
演讲题目:位置信息的获取,使用及隐私保护
特邀讲者:朱 斌 微软亚洲研究院 研究员
演讲题目: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Functionalities and Privacy Protection
执行主席:陈文光 清华大学教授
CCF 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
执行主席:郭 莉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正高工
CCF 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
参加人员:IT领域专业人士、研究生、媒体、其他有兴趣者
参会费用:CCF会员、特邀讲者及符合下列情况者免费参会。其他人员30元,学生10元(可现场缴费)
报名联系:Email:ccf-pr@ict.ac.cn; Tel: (010)6256 2503转14; Fax: 6252 7485
免费参会方式:
1、所有会员凭会员证可以免费参加,且可以带一个非会员参加;
2、由YOCSEF AC委员、荣誉委员、委员推荐人员(每个AC委员、荣誉委员、委员分别有3个、2个、1个免费名额);
3、由会员部联络员推荐(每个联络人可以推荐2人参加);
4、由学会理事推荐(每位学会理事可以推荐5人参加);
5、通过网上报名的前10名非会员可以免费参会;
6、活动承办单位前20名报名者可以免费参会;
7、现场完整填写入会申请表者可以免费参会。
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泄露与保护
更有甚者,美国《华尔街日报》2010年8月4日的报道称,全美最大的50家网站在每个访问者的电脑上平均安装了64种追踪技术,实时扫描人们的在线操作,然后对其所在地、收入、购物兴趣等信息进行评估。更进一步,数据挖掘技术可以通过对社交网络, 微博以及位置等信息进行关联对个人状况进行推测,更使得人们在使用这些服务时可能不知不觉地泄露了重要个人隐私信息。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有效地保护个人隐私,同时继续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技术与政策手段?还有哪些重要的研究问题亟待解决?
本次报告会邀请了中国互联网安全中心杜跃进博士,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吕勤博士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朱斌研究员,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特邀讲者 杜跃进
博士,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所所长,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网络安全技术保障专家,曾担任北京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协调小组信息网络安全指挥部技术保障专家。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安全领域的研究和工作,组织研究和建设了国家863-917网络安全监测平台;直接参与了大量重大公共互联网安全事件的应急协调和处置工作;在推动我国宏观网络安全监测能力建设、公共互联网应急体系建设和事件响应能力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1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全国青年岗位能手”、“中央国家机关优秀青年”、首届“信息产业十大杰出青年”、国务院政府津贴等荣誉
报告提要:本报告将主要介绍当前主要的互联网数据窃取威胁手段和状况,包括对用户个人身份信息和用户私人数据文件的窃取。
特邀讲者 吕琴
博士,现任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德分校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终身教授系列)。2000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学士学位,分别于 2002年 和 2006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曾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后,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终身教授系列)。吕琴博士的研究领域是大规模数据的管理及分析,主要研究课题包括:搜索系统,推荐系统,数据挖掘, 社交网络, 移动系统。
报告提要: 随着互联网,社交网络以及移动定位技术的高速发展,大量的个人用户位置信息可以很容易的被获取。很多用户在分享个人位置信息并使用基于位置的服务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泄露位置信息的严重后果和位置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本报告主要介绍位置信息的获取技术及使用方式,着重指出当前188体育投注:位置隐私保护的一些不足及研究进展。
执行主席 陈文光
博士。CCF 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03年起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工作,现职教授,从2007年4月起担任副系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并行计算的编程模型,并行化编译和操作系统。
执行主席 郭莉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CCF 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电子科技大学兼职博导,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网络信息安全。作为负责人主持过国家、863、242信息安全计划、信息产业部信息安全重大专项等多项重大科研课题的研发,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特邀讲者 朱斌
Dr. Bin Zhu is a lead researcher at Microsoft Research Asia (MSRA). His research covers Web security and performance, authentication, content protection,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multimedia processing and communications. Before he joined MSRA in Dec. 2001, he worked as a lead scientist at Cognicity Inc. for more than 4 years. He received his Ph. D. and M. S.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the Univ. of Minnesota, and B. S. in physics from Univ.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报告提要:In many esp. personalized services, personal information or usage is need or traceable for desirable functionaries. Privacy might be sacrificed. Technologies should be developed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functionalities and privacy protection. A typical approach for the balance is to allow traceable to a group level: only the group of the user can be identified but the individual user cannot.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present a technology to strike such a balance for a tough application: DRM application where each content is encrypted with a separate key. A license server needs to know the content ID to issue a license with the corresponding encryption key. The privacy consideration does not want the license server knows the content ID or what a user is going to play. Our technology is based on (partially) blind signature primitive which enables a license server to provide the correct individual decryption key without knowing the corresponding content (but possibly the group the content belongs to).
会场方位示意图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