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8日CCF YOCSEF太原在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举办“智能计算助力高耗能企业实现‘碳’为观止的转型”观点论坛,本论坛由CCF YOCSEF太原副主席许骁哲和候任学术秘书董云云担任执行主席,学术秘书张陆钊和候任学术秘书翟双姣担任线上主席。会议邀请到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中心副主任郑忠海、清华大学领军工程博士德塔精要创始人冯晋阳及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朱治双担任引导嘉宾;邀请到澳门大学科技学院特聘教授颜至宏、太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袁艳红、国家电投山西分公司电力营销与碳资产管理中心主任杨晓东、山西省能源互联网研究院设备安全智能防护团队技术负责人景超及晋能自动化有限公司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冯泽荣担任特邀嘉宾。
引导发言
清华大学山西清洁能源研究院中心副主任郑忠海,以《城乡能源双碳技术路径探索》为题,通过温室气体排放构成引出节能提效和能源电气化+电力低碳化技术路径实现双碳。双碳目标下的城乡低碳能源系统由以满足生活、生产、生态的工业、农业、建筑、交通为主的低碳能源供应侧和以冷、热(暖、生活热水、蒸汽)、电、气、水、空气为主的需求侧组成。农村地区清洁低碳用能是重点、难点,未来农村碳中和之路是大力发展零碳供能和用能技术,包括建筑用能电气化技术、屋顶分布式光伏技术等,争取实现农村零碳用能可持续发展模式。

清华大学领军工程博士德塔精要创始人冯晋阳以《能源数字化模式探索》为题,首先提出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实现深刻而显著的现有和新兴业务价值以满足客户日益增长需求的变革。然后,根据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印发的《“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指出当前能源数字化主流现状是需求碎片化导致技术碎片化、新技术重复利用、缺乏统一架构规划等。最后介绍了几点关于能源数字化模式的探索,包括建立能源数字化蓝图、建立数字化业务场景设计工具、建立可扩展的数字化技术底座。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朱治双以《双碳背景下企业碳核算方法比较与思考》为题,首先介绍了中国双碳目标的提出及山西省碳达峰实施方案;然后介绍了我国碳核算体系实践及常用碳核算方法,包括排放因子法、质量平衡法、现场实测法及生命周期评价法;最后介绍企业碳核算存在的不足及政策建议。当前企业碳核算存在的不足主要包括数据质量有待提高、企业覆盖范围小及核算方法相对滞后。给出的政策建议包括加强基础数据库建设、建立严格的碳核算质量保障与监管体系、完善核算标准与核查机制建设及推动核算方法更新并与国际接轨。

思辨点一:智能计算助力高耗能企业节能降碳,是敢为人先还是择机而动?冯泽荣的观点是敢为人先,以风力发电为例,风资源有间歇性和随机性的特点,为了保证电网的安全和稳定,建立电网友好型风电场,国家电网对风电场并网规范提出了功能需求和运行指标的要求(爬坡速率、下降速率、功率波动、无功支撑能力等)需要使用基于智能计算的风电场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全自动跟踪电网指令、协调风力发电机组智能协同实现全自动并网发电。董媛香认为做一个行业的领先者,成本比较大,引入智能计算的成本企业是否可以承担?田景全认为如果成本过高,这是智能计算的问题。郑忠海认为智能计算应该助力高耗能企业节能降碳,从国家层面,高耗能企业不敢为人先,是比较被动的。郭威认为企业还是经济利益第一,需要政策和市场促动节能降碳,择机而动。朱治双认为企业从利润出发节能减排,小微企业生存艰难,贸然引入智能计算,成本增加,风险较大。贾耀荣的观点是需要敢为人先,国家和政策已经释放了降碳的信号,如果不敢为人先,等需要做的时候已经晚了。郭晓鹏认为减碳需要对企业的排碳量进行核算,对每个环节的排碳量评分,需要敢为人先树立榜样。王玢认为锅炉房使用智能减碳计算一天有40%的节省,为什么没有做呢?这是一个综合问题,涉及到管理、人员配置等。景超认为智能计算只是其中一个手段,智能计算是否可以帮助企业节能降碳还是需要择机而动。刘宏伟认为如果有成熟的算法模型,企业愿意买单;从零开始做研究,企业还做不到。张国业认为目前没有成熟的模型,说明市场很大,谁先做出来,谁就可以垄断。思辨点二:企业侧碳排放计算是否有必要从简单因子计算走向精细化、多因素智能计算?景超认为企业侧有必要使用精细化、多因素智能计算。简单因子计算,如排放因子法,目前只是粗粒度的。而且简单因子法使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数据差错乱,使用联邦学习等智能计算可以辅助实现双碳目标。张国业认为企业做了大量的精细化、多因素的智能计算后,政府并不相信。刘宏伟认为碳排放量如何计算,需要讲给制定规则的一方,而不是企业侧。张光华认为企业和政府两方都需要做精细化的计算,只有都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