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光电成像核心技术,解决国产替代“卡脖子”难题
2023年11月11日,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CCF YOCSEF)昆明分论坛在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云南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举办,本次论坛以“聚焦光电成像核心技术,解决国产替代‘卡脖子’难题”为主题,吸引了二十多位学术界和行业企业的嘉宾人士线下参与。
在引导发言阶段,共邀请到3位引导发言嘉宾。首先,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黄勇为我们带来《术中显微成像感知技术及应用》。他深入介绍了显微成像感知技术,通过先进的显微镜和成像设备,为医生提供了在手术过程中获取高分辨率、实时显微图像的能力。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横跨神经外科、眼科手术、心血管科等多个医学领域。显微成像感知技术赋予医生清晰的视野,使其能够准确观察神经结构、血管以及其他微小组织,从而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的影响,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他以“血管吻合手术中评估”为案例,详细介绍了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技术的技术细节、应用现状和新方向。术中显微成像感知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推动了医学手术领域的进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特邀嘉宾 黄勇 颁发嘉宾证书
第二位引导发言嘉宾昆明云锗高新技术有限公司(云南锗业全资子公司)技术副总和北方光学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郭杰带来《红外探测器及光学系统中的光电材料》。红外探测器及系统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性技术,在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云南拥有众多昆明的红外光电技术企业,在国内占据着重要地位。郭杰详细介绍了市场上各类红外探测器的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国内外的最新进展。同时,综述了各类红外探测材料的性能、应用和产业化现状,并介绍了用于红外透镜、窗口、整流罩的各类光学材料性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红外探测器正朝着高分辨、高动态范围、高帧率、三维成像、宽光谱等方向迅猛发展。与此同时,利用人工微纳结构和红外探测器的片上集成技术,实现了多维信息融合感知和超构透镜。这一系列创新推动了红外技术的发展,使其在国家安全和民用领域更加广泛而深入地应用。
特邀嘉宾 郭杰 红外探测器及光学系统中的光电材料
特邀嘉宾 郭杰 颁发嘉宾证书
第三位引导发言嘉宾,昆明凯航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科研技术部副部长蒋学兴为我们分享了《微结构光学关键技术及应用》。本报告以“微光学技术及应用”为主题。从微光学技术背景、技术原理出发,主要介绍了微光学二元光学、微阵列、超构透镜的制备工艺技术、典型应用场景,并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难点进行了综合阐述,最后介绍企业建立的研发平台定位与目标,希望与携手深度合作共促光电产业发展壮大。
特邀嘉宾 蒋学兴 红外探测器及光学系统中的光电材料
特邀嘉宾 蒋学兴 颁发嘉宾证书
在思辨讨论环节,特邀嘉宾郭杰、黄勇、蒋学兴,与会嘉宾云南省特色产业促进会廖丽、云南省特色产业促进会孙嘉豪、云南师范大学赵样、云南大学刘金卓、云南大学何臻力、云南民族大学蒋作、昆明能讯科技师智良、广州致讯科技李婷、西南林业大学白雪、云南师范大学秦芝宝等现场参与。
该环节围绕三个论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一是云南现代光电信息产业近些年发展相对滞后的症结在于哪里?二是云南得天独厚的太阳能资源与稀贵金属材料,如何与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结合?三是云南光电信息技术的产学研结合出路及未来在哪里?
Q1:云南现代光电信息产业近些年发展相对滞后的症结在于哪里?
师智良:云南在光电信息领域的基础科研力量较弱,原创性核心技术不足,过度依赖技术引进,无法形成自主创新优势并且云南光电信息产业的“卡脖子”技术严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云南应加大对光电信息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
刘应波:光电产业链不完善,上下游配套能力弱,很多关键零部件及材料依赖进口,造成成本上升和产业发展不畅。需加快光电产业链的完善,提升上下游配套能力,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产业发展,补齐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链水平。
思辨环节精彩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