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CSEF8月29日举行“网络编码与下一代网络”学术报告会
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
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YOCSEF
于2009年8月29日(星期六) 9:00-12: 00在
中科院自动化所大厦十三层报告厅
举行专题报告会,敬请光临
报告会主题
网络编码与下一代网络
60年前,香农博士发表的论文“通信的数学原理”,标志着通信新时代的开始。 2000年,三位华人科学家蔡宁、李硕彦和杨伟豪,与德国科学家Ahlswede一起,提出了一种新型网络数据传输方式——网络编码。相比于现有的存储-转发方式,网络编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组通信应用中,它可以提升吞吐率,使得网络快捷、安全。网络编码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工业界广泛的关注。国外对网络编码有 “网络编码将引发下一代网络革命”、“编码终结网络塞车”等评论。通过网络编码技术,将有助于构建更快捷、更安全的因特网。
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围绕国家重大工程、重大行业应用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设立了“新一代高可信网络”重大项目。面向新一代高可信网络发展需求,网络编码的思想和技术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本次报告会将从不同的视角,对网络编码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程 序
8:30 签到
9:00 报告会开始
特邀讲者:蔡 宁 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演讲题目:网络编码理论概述
特邀讲者:樊平毅 博士, 清华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无线通信中基于网络编码的中继组播技术
特邀讲者:李葆春 博士,多伦多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Decentralized Network Coding in Unreliable Networks
执行主席:王 新 博士,复旦大学副教授
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
执行主席:白宝明 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中国通信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
合办:中国通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
参加人员:IT领域专业人士、研究生、媒体、其他有兴趣者
报名联系:Email:ccf-pr@ict.ac.cn; Tel: (010)6256 2503转14; Fax: 6252 7485
网络编码与下一代网络
特邀讲者 蔡 宁

报告提要:报告分两部分。将首先介绍网络编码的基本概念,然后简介网络编码理论的几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多信源网络编码、网络信息论、随机网络编码及无线网络编码、网络卷积编码、网络纠错编码和网络安全编码等。
特邀讲者 樊平毅

报告提要:无线网络编码作为一种新技术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可能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们本报告将在介绍无线网络编码应用的背景和研究趋势的基础上,给出一种基于网络编码的辅助中继组播传输方案,利用跨层设计技术,从系统的角度讨论了中断概率、分集接收特征以及中继节点排队问题和传输延迟等,并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证实了网络编码增益的存在性。同时还将讨论数据包长, 用户数目等对网络编码增益的影响。
特邀讲者 李葆春

报告提要:We investigate methods to use decentralized network coding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networks where nodes or links might fail. We first examine networks with node failures, using distributed storage systems as an example. We observe that traditional decentralized coding schemes suffer from an "all or nothing" paradigm. As more nodes fail in a network, the amount of remaining coded data is reduced, and these coded data may be insufficient for the recovery of any useful information. We propose and analyze a new coding scheme to provide partial and prioritized decoding such that even though the amount of coded data is not sufficient to recover all original data, important subsets of data can be decoded. We then examine an extreme paradigm of wireless networks, called disruption tolerant networks, where mobile nodes are rarely connected. We show that network coding can provide resilient protection against link failures, and a more efficient means to explore multiple opportunistic paths constructed over time, as compared to replication. Through a simple but powerful analytical model based on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e are able to show that network coding minimizes transmission delay without global knowledge, and that its dvantage over replication is more pronounced when node buffers are small.
执行主席 王 新

执行主席 白宝明

会场方位示意图(红色方块所示位置)
<<< 上一篇
2009中国计算机大会筹备进展
<<< 下一篇 三所大学计算机专业将被认证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