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
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YOCSEF
于2005年12月17日 (星期六) 9:00-13:00
在北京翠宫饭店二层多功能厅
举行专题论坛,敬请光临
论坛主题
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
程 序
08:30 签到
09:00 论坛开始
执行主席:周宏桥 北京博动科技公司副总裁
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
执行主席:胡事民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副主任
YOCSEF学术委员会主席
特邀讲者:李国杰 中科院计算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邀讲者:姜 涛 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教授
特邀讲者:邓正来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
特邀讲者:刘 煜 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中国区总监
论 题:
1、SCI评价体系及其功过是非
2、SCI现象的中国文化根源
3、当前国际上的主流评价体系
4、如何在我国学术界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制度
参加人员:高校教师、政府官员、相关研究者、媒体、其他有兴趣者
费用:CCF会员(凭会员证)及特邀者免费,其他:50元,学生20元(可现场交费)
论坛报名:Email:ccfad@ict.ac.cn; Tel: (010)6256 2503; Fax:6252 7485
从SCI反思中国的学术评价体制
八十年代末,针对国内学术评价标准不合理的现状,有大学率先将SCI引入科研评价体系。此后,中国学界竞相模仿,教育部门等有关机构也将SCI文章的多少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于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被SCI收录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迅速上升,“大跃进”之势席卷全国。目前,已有多个国内大学的SCI论文数每年超过2000篇。结果,职称评定、研究生毕业、评奖、经费申请乃至院士评选,都无不与SCI挂钩。事实上,SCI目前已成为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尺度。
学术评价体制,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中举足轻重,可是中国学术界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评价体系,却几乎把学术评价的话语权交给了SCI,其后果显而易见。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目前的状况?我们应该分析和反思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真正建立中国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制,推动国家科技的创新,增强国家实力。
此次专题论坛将就上述问题展开思辩,欢迎参加。
执行主席 周宏桥
北京博动科技公司副总裁,YOCSEF学术委员会委员。03年回国出任科泰世纪深圳总裁、上海副总裁、同济大学基础软件工程中心副主任。97留美,毕业后在AT&T、微软总部等任软件设计师、项目开发主管。出国前任大学教师、政府公务员、公司项目经理、CTO。周宏桥分获北京大学、Syracuse
Univ.计算机系本科、硕士及Univ. of Washington MBA。
执行主席 胡事民
博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主任、教授。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副秘书长、YOCSEF学术委员主席。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与交互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智能信息处理。在ACM Transaction on Graphics, Computer Aided Design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80余篇。担任Computer Aided Design等多个国际刊物编委,200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特邀讲者 李国杰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所长、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学部主任、863信息领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近十多年来,主要致力于并行处理、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并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合著4本英文专著。任英文版《计算机科学技术学报》主编。曾获得多项国家级奖励,其中,199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美国普渡大学杰出校友奖。200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特邀讲者 姜涛
博士。美国加州大学Riverside分校教授。研究领域为算法、计算复杂性和计算分子生物学等。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80多篇,70多篇论文在国际重要会议上报告。是Algorithmica, IEEE/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ational Biology and Bioinformatics等6个国际刊物的编委。2005年获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特邀讲者 邓正来
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西方法哲学研究所所长。西南政法大学、浙江大学法学院和西北政法学院名誉教授。创办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并任《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和知识社会学,侧重西方自由主义的研究。主要论著有《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等。
特邀讲者 刘煜
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中国区总经理。中国图书馆协会专业图书馆分会常务理事。1992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后于中山大学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生物有机化学。1998年8月加入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负责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在中国的业务发展,为全球科技创新领域提供全面整合的信息服务解决方案。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