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
CCF Young Computer Scientists & Engineers Forum
CCF YOCSEF
于2011年3月5日(星期六)14:00-17:30
在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张江校区行政楼小报告厅)举行
学术报告会,敬请光临
报告会主题
无线通信与移动计算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程 序
13:30 签到14:00 报告会开始
特邀讲者:马 啸 博士,中山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高斯干扰信道的接入容量
特邀讲者:白宝明 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高效信道编码调制技术
特邀讲者:刘富强 博士,同济大学教授
演讲题目:高速移动下宽带无线通信网络性能评估和测试
特邀讲者:杨 旸 博士,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研究员
演讲题目:协作无线网络提供更佳绿色服务
执行主席:王 新 博士,复旦大学教授
CCF YOCSEF AC委员
执行主席:王新兵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CCF YOCSEF上海 AC委员
16:40 休息17:00 专题讨论17:30 结束 参加人员:IT领域专业人士、研究生、媒体、其他有兴趣者 参会费用:CCF会员、特邀讲者、媒体、嘉宾及符合下列情况者免费参会。其他非CCF会员现场办理入会,可以免费参会。会费:200元/年(学生会员:50元/年)。 报名联系:Email:ccf-pr@ict.ac.cn; Tel: (010)6256 2503转14; Fax: 6252 7485
如参会,请于2月28日前回复参会回执至ccf-pr@ict.ac.cn,以便提供会务。
免费参会方式:
1、通过网上报名的前10名非会员可以免费参会; 2、活动承办单位前20名报名者可以免费参会; 3、现场办理入会可以免费参会。 5、由CCF YOCSEF AC委员、荣誉委员、委员推荐人员; 6、由CCF理事推荐人员;
4、所有会员凭会员证可以免费参加,且可以带一个非会员参加;
无线通信与移动计算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进展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物联网,国家投入了巨资来进行行业布局、技术攻关、应用示范和产业化推广。在这些核心技术之中,无线通信网络和移动计算的理论是重要的支撑基础。我国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3G、4G市场的同时,我们拥有哪些与之匹配的自主知识产权? 国家科技部连续几年公布的973计划的指南中,均有“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的信息理论基础”相关议题。反映出信息论在宽带无线通信中的重要性。我们邀请的四位学者,将分别从无线网络容量、调制技术、车联网网络性能、协作绿色通信等多个方面,来交流、探讨。看看哪些热点问题,可能取得突破;哪些有望为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服务。 特邀讲者:刘富强 报告提要 针对高速移动下(包括高铁、汽车等)的用户需求和应用场景,基于对当前渐热的车联网研究,本报告介绍了其关键技术、技术特点和典型应用,重点介绍在异构资源分配、移动性管理、移动信道、QoE、仿真评估及测试等方面的研究内容和成果。 特邀讲者:杨旸 报告提要 本报告提出了多网无线资源分配与用户服务需求相匹配的多网协作和资源优化解决思路,通过关闭部分空闲或低负载的基站来减少多网资源和能量的消耗,并给出了相应的衡量指标。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这一技术思路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能量效率,在降低网络能耗的同时改善用户服务质量。 特邀讲者:王新 特邀讲者:王新兵 特邀讲者:马啸 报告提要 确定高斯干扰信道的容量区域是一个公开问题。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高斯干扰信道,提出了一种新的问题模型。在新的研究框架下,我们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数值结果,可以用来指导系统的设计。 特邀讲者:白宝明 报告提要 确定高斯干扰信道的容量区域是一个公开问题。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高斯干扰信道,提出了一种新的问题模型。在新的研究框架下,我们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数值结果,可以用来指导系统的设计。 会场方位示意图博士,同济大学责任教授。现任同济大学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宽带无线通信与多媒体实验室主任(http://wm.tongji.edu.cn),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与电气学科教指委委员,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c,NII)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LTE宽带无线通信评估与测试、车联网宽带无线通信和交通视频信息处理。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工信部国家重大专项、科技部863项目、科技部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美国硅谷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共10项,申请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出版著作或教材9部。 博士,研究员。现任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和副总工程师,之前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担任高级讲师(终生教职)。主要的研究领域包括第三代(3G)和第四代(4G)移动通信网络、移动自组织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无线MESH网络。他目前担任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等5份国际期刊的编辑,和Computer Communications等国际期刊的客座编辑。已参与组织了3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曾担任WCSP绿色通信和网络分会主席(2010),IWCMC无线传感器网络分会主席(2006-2009)等国际会议分会主席。 博士,CCF YOCSEF AC委员,CCF普适计算专委会、信息存储专委会委员,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曾入选2008年度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等多项科研课题。在IEEE INFOCOM、IEEE IWQoS、ACM MM等会议/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三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研究兴趣主要为:下一代网络架构与业务模型、自组织网络、网络编码等。 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无线网络和物联网等领域的研究。在IEEE杂志和会议等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专利20余项(授权4项);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重大专项,科技部国际合作基金,等20余项;同时担任多个国际SCI杂志的编委。曾获IEEE通信学会亚太区杰出青年研究奖(2009),IEEE通信学会杰出服务奖(2010),第12届霍英东基金(2010)等奖项。 博士,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000-2002年在哈佛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他曾先后在香港城市大学,美国特拉华大学和新加坡数据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2006年获IEEE Comm. Soc.颁发的2005年度最佳论文奖(2005 Best Paper Award in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ding for Data Storage),获微软亚洲研究院颁发的2006年度微软青年教授奖,入选2007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信息理论、信道编码理论以及它们在数字通信系统和数字记录(存储)系统中的应用,其研究成果已经被同行引用近300次(SCI他引百余次)。 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曾先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在香港城市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 Davis)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信息与编码理论、编码调制技术、无线通信和量子通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已参与组织了10多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是IEEE ICCCAS’04、ICCCAS’06无线通信分会技术程序委员会共同主席,IEEE ITW’06技术程序委员会成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