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来,他一直从事并发理论与并行处理、软件形式化技术和网格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防科技创新项目和省部委项目等三十多项。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在《中国科学》、《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 Autom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Int. J. of Comp. Math.》、《Studies in Informatics Control》、《Int. J. Adv. in Syst. Sci. & Appl.》和《J. of Comp. Sci. & Tech.》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受到学术界重视,SCI、EI等收录50余次,他人引用60余次,出版著作4部。获得DEDS领域中的“何潘清漪奖”,以及中科院、教育部、上海市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奖或科技进步奖6项。
蒋昌俊院长也是YOCSEF前上海委员,他
在座谈中,蒋院长强调了做工作的主动性,要主动的考虑问题。他从个人在大学期间学习高数求极限的洛必达法则讲起,回顾了当时还作为普通学生时对其中一个证明的改进,从而激发了对做研究的热爱。以此为起点,蒋院长走上了研究之路。言语之间,我们可以强烈的感受到蒋院长对研究工作的热爱,对生活和工作的激情和策略选择的智慧。在提到做研究时,蒋院长提醒大家,要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泛读主要是为了积累素材,精读则要以经典的为主,不必求多,同时要追根溯源,以了解作者的思路。不仅仅了解作者的成果,更应该通过这种追踪了解作者是为什么会想到这点的。
计算机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技术学科。针对这个学科的特点,蒋院长特别强调了发现问题、感悟问题的能力。以蒋院长目前正在从事的Grid计算为例,他回顾了当时是如何思考,如何选择问题切入Grid领域的。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如何理解Grid深度计算、广度服务的特征和现实的实例需求,划清其与分布式计算和服务计算的不同,最后结合同济的优势找到了交通信息网格这样一个点切入。蒋院长还进一步介绍到,配合985建设,电信学院将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以交通为背景、以嵌入式系统和服务计算为核心的学科群,争取在全国形成同济的特色。
整个活动从1:30开始,原定不超过1个半小时,但由于气氛热烈,机会难得,不得不临时向后推迟,一直延到
之后,李国正副主席参观了同济大学的机器人实验室,特别是刚刚参加国际机器人足球大赛回来的四腿组,与相关老师和学生就机器人足球中若干重要问题进行了交流。
最后,YOCSEF也要特别感谢为本次活动筹备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济大学控制系青年学术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