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纪念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上海分论坛成立十周年年庆活动上,发布了《ICT Trend 2010》。其中的主要预言是:从2010年开始,世界将要迈入低碳(二氧化碳低排放)生存的15年,“低碳生存”模式将以ICT技术和移动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撑,包括目前大热的物联网将陆续普及开来,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
这个预言并非空穴来风,IBM前首席执行官郭士纳就曾提出一个像摩尔定律一样的观点:计算模式每隔15年发生一次变革,上一个15年是互联网革命的15年,而此前则是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和大型机的出现。
什么是ICT支撑下的“低碳生存”模式,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记者采访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上海分论坛副主席、上海中科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孔华威。
互联网系统碳排放大源头
在GOOGLE搜索引擎中,我们只要输入一个关键字,再键入回车就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但是你可否想到,这么一个简单的操作消耗的电能就非常大。最近有人就对一个简单的GOOGLE搜索所消耗的能耗做了计算,根据初步数据,一个GOOGLE搜索所消耗的电能可以足够一个11瓦的节能灯亮1小时。
而美国《商业周刊》也曾撰文指出,计算机服务器所造成的污染物跟飞机尾气一样严重,计算机技术(包括电话、移动无线网络和打印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和空中交通的排放一样多。
孔华威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因为我们做一个搜索,可能要遍及到一个区域,甚至全国和世界的各个网站,每个路由器和服务器都是耗电的,而且是7X24小时不间断的。因此这种耗能是非常巨大的。
智能时代远近无线传输各就其位
那么“低碳生存”下的ICT模式应该是怎样呢?在孔华威眼中,“低碳生存”这15年,又可按照5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共用事业智能化,其中包括智能交通公共设施、移动电子政务等形式;第二是阶段是以MID(移动互联网设备,那个时候我们手中的设备,大家可能会称呼它“网器”)为核心的家庭智能化,可以无线充电的手机和汽车出现;三是以穿戴计算机为核心的智慧地球,即以人为中心的物联网全面构成智能城市,那个时候,我们手里无需攥一个东西。
那么这些模式如何节省能源,促进碳减排?孔华威向记者描绘了未来的图景,“今后RFID标识技术将成为一种普遍的技术,它是近距离的一种对话服务,由于发射距离近,而且大量的标签是无源的,因此能耗是非常小的。今后它将被广泛运用到服装、食品、家电上去。比如说,一件衣服要放到洗衣机中清洗前,智能洗衣机就可以读取其中这件衣服的面料、洗衣须知这些信息,N件衣服在一起,它就会安排合理的水量和洗衣时间;你买上一包茶叶,茶叶上的RFID标识系统就会清楚地用告诉你,这个茶叶的所有信息,你不用使用电脑进行信息的google搜索半天,登陆N个服务器去查询这些信息,这就是节省能源。最直接的例子两个面对面的人共享照片,如果用彩信服务和MAIL服务,那一张照片从A到B,要经过基站,光网络,一堆的BOSS服务器(彩信服务器、记账服务器等等),其中消耗的能源可而知;而如果我们用NFC,近场通信,就完全是两个概念,比如两个人可以用蓝牙,点到点的传一张照片。节省能量也节省钱。
“目前的高碳互联网模式,说得通俗点,就是不管通讯距离远近,都聚在一个篮子里,通过层层基站,汇聚到一起,然后再通过基站一层层把信息发送出去。而低碳经济下的无线物联网模式,就是利用技术把距离远近的传输分类,近距离的用能耗低的模式解决,不必再兜上一个大圈子,距离长的按照原来的模式进行。这就是节省能源的秘密所在。”孔华威解释道。
从云端回归是一种趋势
上世纪90年代起,IT领域普遍关心的是信息的汇聚,通过卫星、光纤、光缆、基站等试图把全球的信息汇聚起来。但是现在人们又发现了其中的弊端,就是人们往往关心身边的和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信息,这就造成了一些无用功的出现,导致了能源的浪费。孔华威介绍道,比如上海的市民不会去关心纽约街上发生的一起斗殴事件。而这必然导致IT业的从云端回归。
云端回归,其中的道理也蛮简单,分布式的服务,集中式的结合将是最合理,是低碳生存模式。比如我们可以搞一个大而全的上海医院,大家看病都去那里。这是1.0的模式。另外一种就是建设N多的综合性、基础性服务的社区医院,配套几个高级的专业医院。这是2.0模式。
未来的“低碳生存”的IT模式将会转向以人为主导,更加贴近个人的喜好和实际生活。孔华威举例说,比如小伙子只要对自己的汽车说话,汽车就会开门,通过支付系统,和管理中心联系想把车开到什么地方,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就会在视频上帮小伙子开车,他只要快乐地在车里休息。家里的电冰箱里如果东西放错了地方,语音系统就会自动提醒……
这就是ICT Trend 2010中提到的cloud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