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吕梁教育扶贫考察报告
(中国计算机学会吕梁教育扶贫团)
2009年7月2-5日, CCF秘书长杜子德、普及工委主任陶建华、工委委员钱飒飒、CCF高级会员张小平、臧根林(广州)、吴余龙(武汉)和CCF专职人员苗明午等一行七人组成了2009年吕梁教育扶贫支教团,进入吕梁方山县、临县,开展支教活动,先后走访了三所寄宿制小学——临县碛口镇西头小学、寨则山小学和方山积翠小学,并对十一个学生的家庭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与临县和方山政府负责人进行了会谈。在支教期间,支教团对临县的师生作了两场生动的报告,并完成一项对临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的调查。本次支教活动,得到了临县副县长刘平贵、临县教育局白玉亮、方山县刘副县长、方山教育局副局长、方山县马永斌和中国科协驻吕梁扶贫负责人孙公民等人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支教团成员与部分受培训教师合影
一、支教团考察过程
1. 支教第一站——临县碛口镇西头小学、寨则山小学
支教团7月2日清晨6时出发,经过一天的长途跋涉,傍晚抵达临县的碛口古镇,并下榻碛口客栈。3日早上前去碛口镇西头小学和寨则山小学进行调研。这两所学校均为寄宿制小学,情况相近,其中,寨则山小学只有七个班,除一年级外,其余每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共有约二百多个学生,教师十一人。2008年的CCF支教团也曾经到达过这里。

实地考察学生家庭
在考察途中,支教团成员分成两组,分别对这两所学校中十一位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访问,目的是要了解当地寄宿制学校中学生家庭生活的实际状况。在调研期间,支教团向这两所学校分别捐赠了一台DVD播放机。
2. 支教第二站——临县县城
经过紧张的上午行程,支教团于7月3日下午抵达临县县城。稍事安顿后,即与临县副县长刘平贵、高家塔小学杨校长、临县教育局白玉亮等人进行会谈,会谈中,刘县长介绍了临县的教育、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双方重点讨论了教师培训、研究生支教、进行乡村定点扶持等方面的内容。最后达成了由CCF协助临县进行教师培训、遴选优秀教师到北京进修等方面的共识,具体实施细节将进一步讨论。
会谈过后,支教团随即赶赴临县四中,由成员臧根林对四中的学生做了一场生动的报告。报告以根林的亲身经历和事业发展过程为基础,期间与学生们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场面生动活泼,是一场让人记忆深刻的励志讲座。整个活动持续一个半小时,听众近七十人。

学生们开心的听着臧根林演讲
3. 面向教师的培训讲座
在支教团活动的7月4日上午,学会杜子德秘书长在临县四中电教室继续为临县中小学教师作了题为《怎样当一名好教师》的培训讲座。讲座围绕着“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问题展开,演讲生动、形象,深深吸引着老师们的目光,老师们纷纷提问,与讲者进行互动。两个多小时的热情洋溢的讲座中,子德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在教育上的体会,向老师们传递着激情,带去了思考和启迪。

针对老师们的培训讲座
在讲座的同时,支教团向参加讲座的教师,发放了的调查问卷,对当地教师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进行调查。
4. 支教第三站——方山积翠乡
7月4日下午,支教团继续赶往方山县积翠乡,参观了积翠寄宿制小学。CCF在2005-2007年间,曾重点帮扶过该校,每年都在该校进行教师座谈,对学校的老师精神面貌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期间,CCF还捐助过10台电脑,以及一些图书、文具和科普光盘等。目前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学校在硬件设施上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除CCF捐助的电脑教室外,还拥有了多媒体教室、手工制作室、图书室等。由于该校的条件已经获得显著的改善,因此从2008年开始,CCF将帮扶的重点转移到条件更为艰苦的地方。已经到乡教办任职的前任校长马老师,向支教团成员介绍了CCF的帮扶过程,以及这几年积翠小学的变化。
晚上,在进行短暂的休整后,支教团成员不顾旅途的劳累,继续与方山县刘副县长、教育局副局长、中国科协住吕梁扶贫负责人孙公民等人进行座谈。刘副县长详细介绍了方山教育、经济和交通发展的现状,对目前教育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足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方山教育设施落后、优秀教师匮乏等原因是制约着当地教育的主要因素,希望CCF能够在这些领域进行帮助。支教团成员也在教师培训、评选优秀教师等问题上与方山县干部交换了意见。这次交流增进了支教团对方山地区的了解,为今后支教活动创造了更好基础。
二、教育情况调查分析
1.经济落后严重制约着当地教育的发展
以临县为例,临县地处黄河中游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县境南北长85公里,东西宽80公里,总面积2979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面积和人口均居山西省第二位,然而该县资源相对匮乏,仅剩余劳动力就达到14万,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这些情况导致当地平均生活水平低下,学生家庭的生活状况和教师待遇问题,是长期制约这里发展的重要因素。
除了在教育设施投入不足外,在本次支教过程中,支教团成员还分为两组,选择了十一个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家庭进行走访。经过考察发现,除了因为平均经济发展水平外,导致当地家庭生活贫困的主要原因还包括:孩子失去父亲或母亲、家庭有人长期生病等情况。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期间,大部分家庭尚能够负担起孩子的读书,但一旦需要住宿(或寄宿),一些家庭依然承受不起。同样因为经济原因,九年制义务教学后的中学阶段,学生的辍学率普遍偏高。

相依为命的祖孙二人
2.教师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缺乏对教师队伍的有效激励机制
与过去几年支教活动主要关注山区贫困地区相比,本次支教活动增加了对城镇的中学教师状况的调查。如果说贫困地区的学生家庭苦,老师则更不易,调查中发现,即使是在当地城镇地区,老师们也普遍工作量大,待遇相对不高,同样缺乏与外界沟通的渠道,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较为陈旧,优秀的年轻教师难以稳定在学校工作。
如果说因为经济和交通问题,使得当地人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手段,从而导致观念落后的话,当地现有的教育管理机制同样较为僵化,难以对教师队伍进行有效的激励,干好干不好区别不大,不利于引进并稳定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少。同时一些不适宜从事教学的老师也无法进行有效清退,导致教师编制紧张,无法完成教师队伍的推陈更新,使得当地教育水平发展缓慢。
支教团通过在临县教师中的调查还发现,除了薪资待遇外,教师们普遍对“获得培训机会”和“如何更好地与学生交流”等提出了很多的期望。这也为今后的支教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参考。
四、今后吕梁教育扶贫如何开展
在支教期间,团员每天晚上都要进行总结,在汇总当天支教活动记录和体会的同时,大家群策群力,不断探索着今后吕梁教育扶贫的思路。
1. 通过引入社会更多资源,促进当地教师队伍的培训和锻炼
近几年来,随着政府对学校基建投入的增加,部分学校的设施有所改善,然而提高教师的素质,稳定优秀教师队伍,依然是当地教育的真正希望。在支教的调查分析中,我们发现当地教师对“进一步获得培训的机会”均提出了很高的期望。今后的支教工作可以直接与当地学校进行合作,协助建立北京和吕梁地区中小学之间的直接交流,并遴选出教师来北京的中小学进修,为他们创造机会、开阔其视野。对一些优秀的一线教师,还可以实行一定奖励措施。
CCF的研究生支教活动已经有五个年头,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清华大学等单位的研究生利用暑期多次对该地区展开教师培训的支教工作。应继续大力推动这类志愿者到当地进行教师培训,清华大学已经将该地区列为研究生的实习基地,同时在此项工作中,还可以与Intel公司的教育普及计划进行合作,在教材准备和研究生培训技巧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的规范流程和培训机制,使得这项工作长期化和机制化。培训的重点不仅应放在教师专业知识水平上,还应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学生的沟通方式等上加强力度。
2. 有针对性地进行贫困学生的“一帮一”活动
贫困是导致当地失学率较高的主要因素,国家在初中和小学实行了九年制的义务制教育,虽然不需要缴纳学费,但一些贫困家庭往往还是难以负担孩子在学校的生活费用,这些现象多发生在一些寄宿制小学或初中和高中阶段。其中中学一般坐落在城镇,生活费用相对较高,尤其到高中阶段,学费和各种费用增加较多,一些农村贫困家庭无力承担,导致辍学现象的发生。
然而,贫困并不是学生辍学的全部因素,其中也经常受到家庭和当地人思想观念的影响,由于教育水平低下,学生的大学升学率不高,因此读书无用论在一些贫困地区颇有影响,导致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同时贫困家庭也缺乏支持孩子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后继续读书的动力。考虑到这些综合因素,为了使CCF的“一帮一”活动产生实际效果,除了能够对被帮扶的孩子进行经济资助,同时还能够跟踪和辅导他们的思想变化,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可以在一个小范围内实现以点带面的良好效果,该项活动应该进一步聚焦,最好集中在一个乡镇进行。活动聚焦还可以使我们能够持续地跟踪“一帮一”活动对当地的教育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访问学生家庭
3. 将社会调查活动机制化和长期化
这几年贫困地区的发展,受到中国整体发展的影响,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变化,如:方山县即将开通火车站,当地公路交通也在逐年改善。当地人与外界的交流尽管较少,但这些变化,还是使得交流在缓慢的增加。在这种情况,如何更好地对当地展开有针对性的支教活动,以及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当地人的引导,使之能够在这种变化中,把握住发展的机会,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对这些地区进行社会调查,尤其是对教师工作和生活状况的调研。因此,在每年的CCF支教活动和研究生的教师培训活动中,能够持续地进行此项社会调查工作很重要。

支教团在讨论今后的扶贫策略
五、结语
本次支教活动除了延续以往的进行学生家庭访问外,增加了针对教师工作和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未来期望的调查,包括与临县和方山县两地的政府部门进行的座谈,支教团能够从学生家庭、教师队伍和政府主管部门不同的角度,更为深入地了解不同人群的观点,以及当地的教育和经济状况,进而更多地去思考今后如何进行更好地开展支教活动。这是本次支教活动最有收获的一面。
吕梁虽然是一个贫困地区,但这里的人民继承了祖辈们的朴实和勤劳,支教团在与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被他们对未来憧憬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尽管行程安排得很紧,团员们往往顾不上休息,每天晚上都要交流情况,讨论到很晚,为吕梁扶贫活动献计献策。
吕梁教育扶贫计划已经进行了九个年头,当初考察的学生,有一些已经进入中学甚至大学。这项活动在不断地改变当地孩子们命运的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青报为此进行了专门的报导,针对寄宿制教育所做的报告也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这个活动持续获得了CCF会员们的捐助,也受到一些跨国公司的关注。既为今后的教育扶贫计划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也增强了支教团成员们的信心。欢迎有更多的志愿者加入进来,通过奉献热忱和爱心,共同来为吕梁教育扶贫工作贡献力量。
(陶建华执笔)
2009年7月30日
吕梁扶贫有感
臧根林
踏遍碛口黄土坡
七星会聚听涛阁
夜半犹议扶贫策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附一:吕梁走访家庭调查汇总
|
成员 |
状况 |
家庭一 |
父(病)、母,3个孩子。
17岁男孩、16岁女孩(初中毕业后在家)、12岁男孩(读小学) |
父亲有病,全家只有母亲工作,每天卖冷饮和当地特吃“碗儿脱脱”;冬季闲;老大本来在镇上打工,如今没有工作闲在家;女儿16岁初中毕业闲在家,母亲说她还小不能工作;最小的儿子在读书,不寄宿。 |
家庭二 |
父、母(病),2个孩子都在读小学。 |
母亲有病,父亲镇上打零工;冬季闲。年收入七八千,月花费400元。一间窑,租金每月50元。从外村搬来,孩子不寄宿。 |
家庭三 |
父、母(病),5个孩子。
老大男孩28,老二男孩20多,均在外打工;老三女孩20,在外打工;老四女孩五年级,老五男孩四年级。 |
母亲有病,父亲务农。上学的两个孩子均不寄宿。 |
家庭四 |
父(病)、母,4个孩子。大女儿20、二女儿16,均在外学美容打工;三女儿五年级;最小的儿子四年级,有点儿小毛病。 |
父亲有病,母亲在家。因为孩子读书(原来的村子没有小学)从15里外的村子搬来,租一间窑,每月50元。孩子不寄宿,这样能省些钱。 |
家庭五 |
父、母(有些智障),2个孩子,都在读小学。 |
孩子不寄宿。一间窑,家中几乎没有什么物件。 |
家庭六 |
父、母(导游),1个孩子,孩子的小姑 |
男主人父母早亡,有5个妹妹,全靠他供养。男主人被逼无奈,跑起了运输,结果发家致富,目前家里时尚电器一应俱全,最近还投资8万多建造新窑。女主人是当地比较有名的导游,收入也不错。总体看家境非常好。 |
家庭七 |
父(继父,实为孩子大伯,孩子生父已亡)、母,2个孩子都在读小学 |
家中只有一口窑,从家中物件看,属于生活比较困难的家庭,靠父亲打零工养家。 |
家庭八 |
父、母,3个孩子 |
父亲平时做一些“苦力”赖以谋生。家里虽然住一个窑洞,但是却不是自己的房产,是每月50元租得 |
家庭九 |
父、母(智障)、2个孩子,大的是男孩一年级,小的是女孩,有些智障 |
生活收入靠丈夫在矿里打工,月收入1600,但不稳定,有时无工。家中生活还过得去,但是家中有两个智力有问题的成员。 |
家庭十 |
父、母,3个孩子,分别上初一、三年级和二年级 |
平时收入靠农作物,一年收入一万左右,基本够生活费用,没有很大的压力。该家庭是三兄弟中的老三,一个兄弟一口窑,另外两个兄弟生活条件比他好。老三的家中,极其邋遢。 |
家庭十一 |
父、奶奶,母亲早亡,两个孩子,大孩子在西安姑姑处上学,小孩子在家,五年级 |
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只有80多岁老奶奶和小孩子相依为命,家中基本无收入,老奶奶生活自理有困难,但也只能维持,孩子在学校吃饭,但交不起伙食费,学校也只能默许。家里的地由孩子叔叔种,时常能接济一些青菜,其他帮不上忙 |
(钱飒飒、张小平汇总)
附二:吕梁教师问卷数据分析
本次考察,在临县教师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就教师关心的问题做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参加调查的教师大约40多人,年龄分布大多在30到50岁之间,师资力量几乎全部出自本省教育,主要是大专和本科,大致均等。参与问卷的教师涵盖了各类课程的授课教师。
从教龄分析,这些老师大多拥有5年以上教龄,部分教师已经有20年以上教龄,“资深”二字当之无愧。这个教师群体,对学校各类问题的看法应该比较准确客观。

对于自身的教学质量评价,传统课程语文和数学普遍受到认可,但是从后面的数据综合分析,我们只能认为数学课才是他们真正自信的课程。

对于急需提高的课程,计算机课首当其冲。诚然在偏远山区,计算机教育非常薄弱,但是在我国高考制度的调控下,很多重点高中都不重视计算机的教育,因此这样的结果比较显而易见。如果排除计算机课的因素,我们发现语文和外语成为他们最需要提高的课程。从考察中我们发现,当地的教学一律采用方言,我分析这或多或少会影响语文的教学效果。此外,和几位教师的沟通中也了解到,当地在统考中,学生最吃亏的就是外语。因此,课程方面,语言类的两门课,成为他们急需帮扶的重点,然而任重道远。

在对学校、学生和自己最为关注的问题上,得分最多的是“强有力的领导人”,这一点比较出乎我们的意料。看来在中学发展过程中,领导的作用极其重要。老师们还非常关心的问题就是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这比较合乎逻辑,也是教师的天职,但是在后面数据的分析,这个结果似乎还有更进一步的阐释。当我们统计了最关心的前三个问题后,发现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首位变为“加强对教学的指导”,说明教师们对于自己业务提高的需求非常迫切,体现了一种上进心和责任感。相反,对于待遇问题,所占比例并不高,这确实反应了中国文化中“师德”的内涵,即便在贫困县,教师最关心的仍然是教育工作本身,而不是自身的利益。

对于学生的困难,教师们的答卷仍然让我们有新的认识。在我们的想象中,贫困县中学生最大的问题是否会是经济、视野、方法等,然而按照首位统计,教师们最关心竟然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问题?由于前期准备不足,答案也许需要明年扶贫来深入探讨。如果按照前三位统计,学生的心理问题仍然是第一问题,可见该问题的重要。其次是学生不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爱上学、不知道学习目的。显然这几个问题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比较简单,不展开论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给我们下一步扶贫工作提供了指导。

在提及教师自身的问题时,从问卷上可以看出,无论统计首位还是前两位,教师最关心的问题都是希望能够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待遇问题,位于其次。这个结果,再次印证了之前的分析,我们的教师,仍然是国家的精神栋梁,虽然身处贫困地区,仍然淡化报酬,渴求提高业务水平,以更好地教育孩子。他们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然而在我们和一些领导座谈的过程中,发现这项迫切的诉求,很难实现,具体原因只能另行分析。

寄宿制学校,是我们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样,我们通过问卷征求了教师们的意见。从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认可寄宿制学校的教学质量,当然也有不可忽视的比例并不认为教学质量有提高。不少教师认为家长愿意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如果严谨起见,我们需要在家长中做一个类似的调研,可以得到更准确的结果,但是从问卷中,可以看出没有一个学生喜欢寄宿制学校,毕竟家庭温情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养料,没有一个孩子愿意离开家庭过早自己生活。部分教师对寄宿制学校特意写了一些意见,如“学生自选是否寄宿”,“孩子生活、心理不适应”,“管理有待提高”,“寄宿学校能锻炼学生的能力”,说明寄宿制,仍然有一定的争议,究竟何去何从,还希望教育部门能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解决好这一问题。

(张小平汇总)
<<< 上一篇
中国计算机学会开展2009年吕梁教育扶贫活动
<<< 下一篇 吕梁扶贫的困惑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